住院醫師時期可以說是一位醫師的養成最血脈噴張 (是這樣用嗎?)的一段日子,值班時間一到,一交完班,整個人的神經就進入了備戰狀態。每個人的習慣不大一樣 ,有的人會馬上倒頭就睡,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有沒有得睡、有的人會像里長伯一樣把病房當自家後院走一遍才能安心、有的像有強迫症般三不五十就要檢查一下手機有沒有漏接電話或是用電腦看一下病人的狀況,十分有趣。
那天晚上我值的是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病房裡大多是重症需要插管的早產兒。照顧這群迷你寶寶們需要很密集、小心地監測,因為他們心理苦也無法說,有時腸子破了只是以心跳快表現,肺臟破了變氣胸,也只是以血氧不穩定表現,甚至敗血性休克了也不一定會發燒,有時是低體溫、心跳快。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就要很小心,即時地抽血、照X光片來做進一步的診斷。當天也是從接班後一路沒停過,忙到晚上11點。其中有個24週出生的早產兒,已經順利養到了足月,但因為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和併嚴重的肺高壓一直脫離不了呼吸器,再和家屬討論過後,當晚去做了氣管切開術,於頸部做一個開口,置入通氣管來取代從喉嚨插管,目的是可以長期回家照顧、減少吸入性肺炎、等肺部情況好轉後可以再拿掉。
因為他的呼吸器設定還很高,在術前就有預想到一些術後可能的併發症,其中最怕的就是血氣上不來,一再提高呼吸器設定所造成的氣胸。果不其然,半夜兩點就被電話給叫醒,另一頭傳來護理師急促的聲音「郭醫師,病人氣氧只有5~60%,對呼吸器調整都沒反應,你快來看」。一到床邊已有一群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在旁邊,本來已打算做緊急氣胸的處理,但在聽一下肺音後,從不確定的感覺到冒了一股冷汗,「兩邊都沒有呼吸音!!」,請護理師趕緊從氣切處放入抽痰管看看,但怎麼放也放不進去,這下答案明朗了,剛放置的氣切管從氣管脫出,卡在皮下。這麼小的寶寶和大人的氣切不同,敢放的耳鼻喉科醫師也不多,正是因為一但掉出來,想原洞放回去是非常困難的。此時腦中想起學長姐說過的一個古早的醫院鬼故事,也是一樣的狀況,耳鼻喉科醫師趕來後也放不進去,中間寶寶就因為低血氣太久而心跳停止,開始心臟按摩與急救,耳鼻喉科來了好幾位資深的醫師也都放不進去,沒有氣氧供給,心跳自然回不來,那個寶寶最後沒有被救回來。有了學長姐的教導,這次不再執著於把氣切管放回去,而是從嘴巴幫他再插一根氣管,並同時請急請耳鼻喉科醫師過來,好在在插管完成並擠壓氧氣進入後,寶寶的血氧與心跳很快地都回到了正常,耳鼻喉科醫師也能在沒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進開刀房好好把氣切管給復位。最後寶寶平安過關,在新生兒科醫師後續細心的照顧下開心回家了。
從感謝有前人的經驗分享,這次才能順利拉回一個寶寶。我想醫療就是這樣,能夠教我們最多的一向都是病人與前人的寶貴經驗。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