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父後深刻體會到「只要孩子健康就好」這句話的真諦,但如果哪天孩子真的需要幫忙了,也希望自己有這樣的勇氣和她一起面對挑戰,而不是讓恐懼在自己內心無限擴大。
這天遇到的寶寶就是需要爸媽勇敢面的例子。在COVID19 疫情期間來到門診的初診病患,我都會特別留意,畢竟不是症狀太特別、太不舒服或是父母太擔心,通常不會選在這時間來。看到父母的第一印象他們都很客氣,但在簡單問候後他們開始道出寶寶遇到的怪事,語氣愈講愈急充滿不安與緊張,根據過往的經驗他們八成心裡都有些預設的疾病或恐懼。
事情是慢慢發生的,在過去一個多月以來寶寶從愛笑、喜歡和人互動、會坐會爬,變成不大理人,軟軟的坐不挺,眼神時常呆滯,食慾變差、抓取東西也變得不精確。在觀察一陣子後,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得更明顯。這對父母很機警地帶去了坊間的統感訓練教室,雖然他們不知道怎麼了,但心內隱約擔心寶寶這輩子是不是就不會站不會走了。這裡想提醒大家一個觀念,任何的發展問題都應該先帶給兒童神經科醫師評估,而不是直接尋求復健訓練。運氣好的,他們會轉診給神經科醫師,運氣差的,你可能會錯過治療孩子的黃金時間。
寶寶給我的第一眼印象是體型、頭圍、五官沒有特殊異常,眼睛追視的很好且充滿了戒心,如果試著去摸他會被推開、踢開,或開始大哭,這都是符合這年紀該有的樣子,從被他推開與大哭的力氣,不大像是全身肌肉無力的樣子。接著我讓他試著坐看看。在擺好坐姿後,手一放開,他便緩緩向前趴下,像3、4個月大的寶寶,這是張力低力不是單純的無力。做了些神經反射檢查,如果是代謝性肌肉疾病問題的話,肌腱反射理應消失或變不明顯,但扣診鎚從膝蓋一敲下去,他的腳像被電到般飛踢了出來。此時我內心突然警覺,方向錯了! 問題在腦部,雖然他的頭圍看起來很正常,囪門也沒有突出或頭部靜脈鼓起,但量完頭圍,並對照兒童手冊,他的頭圍已經超過百分之99同年齡的寶寶,而他之前都位於第50位左右。再回過頭仔細詢問下發現,他在發展退化前有大吐過幾次,且有小撞到頭。此時診斷大概明確了,不是退化性、基因性或代謝性的疾病,是腦瘤很可能合併水腦。馬上請他們去急診做腦部電腦斷層,果然驗證了這個的想法,後續由神外醫師做了緊急的減壓處理,並在情況穩定下將腫瘤仔細拿乾靜,最後由兒童腫瘤科醫師做後續的化學治療,過程中很辛苦,爸爸媽媽也從震驚、崩潰、到能面對,最後寶寶出院時發展已開始回復了。
示意圖,非當事人影像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